李运华,192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长安大学退休教师,长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曾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仲冬时节,在离退休工作处党总支副书记冯鹃老师的带领下,建工学院中特理论学研会访谈组一行在离退休工作处活动室聆听了李老师的故事。虽已是耄耋之年,但李老师精神矍铄,为我们讲述着他当年的故事,这对青年学子而言是生动感人的一节课。
“想着打鬼子,就去了。”李老师激动地说,“中国人穷,但中国人有志气,不投降,所以就奋起反抗。1944年,日本占了贵州独山,即将逼近陪都重庆。国民政府从南京退到重庆,再退就要到西昌了,退不得啦。蒋介石看民间青年报国热情很高,便发起了一个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编号201师到207师,整整七个师,收的都是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我当年也还只是个十五岁的初中生,年龄不大但个子不小,便也不顾家人反对去了。”
男儿何不带吴钩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李老师也才八岁,但在那个民族危难的关头,纵然只是个小孩子,也无法对日本鬼子的侵略熟视无睹。虽然成都还不是战区,但国家的危难已经烙印在脑海里。
1944年,日本鬼子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总攻,目的是攻占贵州独山,从贵州就能拿下重庆。重庆那时是国民党的陪都,把陪都攻占后,蒋介石再跑就只能跑到西昌。日军认为这样整个中国就能占领了,可以说国民党的政权危在旦夕,这个时候全国人民都奋起反抗,蒋介石就发起了一个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组建青年军在国内进行培训,准备抗战保卫国家。
“这支青年远征军通过美国的援华货机运到印度,这飞机坐着很不舒服。飞机受飞行高度限制飞不过山顶,就只能在青藏高原那数千米海拔的高山间迂回穿插着飞,这就是所谓的‘驼峰航线’,这样飞的危险系数很高,如果天气不好,飞行技术不好,就会撞在山上,机毁人亡。”李老师平静地讲述着。
同室操戈非吾愿
当我们问及在缅甸的战斗时,李老师只说打了胜仗,并未过多谈及战斗的细节,我们本也觉得胜利可能来得就这么风清云淡,直到李老师说日本投降后的经历,提及战争场面,我们才意识到战争是无比残酷的。
军队从海路到了东北,下了船又是打仗。李老师说,“不想打了,战争是很残酷的。在缅甸战场经常在树上看到碎片,不是别的,而是别人的断手断脚。子弹还好点,子弹打过去就是在人身上开个口子,要是炮弹一炸,人就炸飞了,树上挂着残肢断臂,战争中间还有些事情就不讲了,太残酷了。”
这时我们才知道胜利既不风清,也不云淡。这其中的波澜壮阔和惊心动魄,可能在李老师看来,对于我们这些和平年代的青年太过沉重,便不愿多说。
国家民族到了救亡图存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当仁不让。但这些青年并非好战分子,在战场上真实体会到战争残酷的人,他们是从心底渴望和平,不愿将枪口指向中国人自己!
“那个时候国民党在东北还没有败,我们从四川千里迢迢,是来打日本鬼子的。日本鬼子投降了,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我非常想回去读书,不愿意再打仗了。蒋介石发动内战,我们很反感,但只能忍着,为什么?因为这是在军队,想走又不能说出去,最严重就会被枪毙!”李老师说到此处十分气愤。
家书抵万金
听说要内战,家里很着急,当时李老师的父亲托人给国民党将领郭汝瑰写信,几经周折才把李老师找回了家。郭汝瑰当时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长、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事实上,郭汝瑰是中共插入国民党内部最大的红色间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战争年代家人团聚是件大喜事。表哥题诗一首,特以表达家人对李老师的思念:
和善游子聚丰宴,
不忘初归又一年。
门前垂柳垂垂绿,
梦里行人竟未还。
就这样李老师从沈阳转到上海,很快就回到了家乡!
化茧成蝶展翅飞
李老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过程是曲折的,但因为心中的信念,从未放弃过成为这个光荣组织一员的努力。
当时堂兄将李老师托付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同学那里,而这个同学又恰好是学生领袖,这人的品行做派都很优秀,有勇气、有担当,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那以后,李老师开始接受先进的思想。
再后来,考入高中重新学习,那时候便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想要积极向组织靠拢。
“之后地下组织找我接触,我就和他们一起参加活动。我很佩服他们,他们坚定的信仰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学习。这些有着共同理想的人,组织动员能力很强,一边学习一边搞学生运动。”李老师回忆起那段靠近党组织的日子很怀念,也很自豪。
由于历史原因,李老师曾多次申请入党都没有成功,有过伤心,有过痛苦,但从未放弃自己的想法,也并未因此放弃在学习工作中的努力进取。经历了曲曲折折,或许是受到了打击,李老师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再申请入党了,心虽不甘,却也无奈。李老师说:“人老了,总要顾脸面,再被拒绝,心一死,害怕走了极端,不敢申请喽。但血液里革命的热血又不是那么容易凉的,理想信念的火苗又怎能那么容易消失?”
2011年,在我党九十周年华诞之际,经过了艰难的思想斗争,李老师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苦心人天不负,这次他成功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他已经83岁,他是一位新党员,但他又是一位老“布尔什维克”,他已经用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了自己几十年,他的心早已经融入了这个光荣的组织。李老师把自己历经曲折加入党组织的过程形象地比喻为“化茧成蝶”。
“李老师这么大年纪腿脚不方便,但党支部的活动他一次也没有落下,他自己花钱雇了一个收废品的人,推着轮椅送他去参加组织生活,每次学习他都很认真地准备。”离退休工作处党总支副书记冯鹃老师讲述的这个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跟李老师相比,我们申请入党到成为一名党员,做得远远不够。
李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学习党的十九大新观点、新思想的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做的报告气势磅礴,写得非常好,提出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基本方略。我们要有信心,中国能够成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我们不由暗自感叹,李老师真是一位地道的老“布尔什维克”,有思想、有见地、有品格、有风采。
李老师的一生充满了起起落落,但是他一直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也曾想过放弃,但是内心深处的信仰还是支撑他成功克服了困难。我们或许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他到底经历过何种残酷场面,但我们肯定他面对挫折苦难的坚强和对崇高信仰的执着是处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学子所缺少的。
李老师的一生是一本曲折的奋斗史,值得青年学子认真品读,学习他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直面困境,最终将自己的个人成功融入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
采访现场
合影留念